站内公告:
2024-07-05 22:27:21
《健康养生》创刊于2013年,由《中国家庭医生》杂志社主办,内容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,以严谨负责的态度,讲述科学的养生方式。
《庄子 外篇 刻意》:“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,熊经鸟伸,为寿而已矣。此导引之士,养形之人,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。”
庄子认为,要像彭祖那样长寿,就需要刻意地吐故纳新和舒展筋骨,进行导引行气。
后来,晋代李颐为《庄子 刻意》作注时,将“导引”的本质特点概括为“导气令和,引体令柔”。
“中央者,其地平以湿,其所以生万物也众,其民食杂而不劳,故其病多痿厥寒热,其治宜导引按跷,故导引按跷者,亦从中央出也。”
“昔陶唐氏之始,阴多滞伏而湛积,水道壅塞,不行其源,民气郁阏而滞著,筋骨瑟缩不达,故为舞以宣导之。”
萌芽于上古尧帝(陶唐氏即尧帝)时期,来自当时的文明行政中心黄河上游一带,最初被发明,就是为了治病。
此时,导引的定位为“宣导气血,通利关节”,以“舞”的形式存在,即随意地舞动关节,尚无固定的形态。
形式也已经多样化,既有“吹呴呼吸,吐故纳新”的呼吸导引法,又有“熊经鸟伸”这样的仿生导引法。
在《黄帝内经》中,把导引与中药、针、灸、砭石、按跷一起并列为中医的六大常规治疗手段。不过,其中并没有详细记载导引如何治病,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。
导引学的史料,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《行气玉佩铭》,距今约2400年。其铭文就讲述了导引行气的方法。
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,两件汉代重磅文献的出土,进一步为人们揭开了导引的神秘面纱。
这两件文献,分别是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《导引图》,1984年在湖北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《引书》。
更为重要的是,文献可见,汉代就已经有了“导引处方”,对多种病症,给出相应的导引治疗方法。
由此可见,祛疾养生的导引术,对于汉代贵族而言,是极为珍贵的宝贝,身后都要带进墓葬。
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,当时的导引术传播层面较高,普通民众难以接触、学习。
作为一项医疗技术,导引虽好,可光靠贵族、医家、养生家自己践行,其传播必然受限。
《后汉书》中描述,华佗“兼通数经,晓养生之术”。这里的养生之术,就包括导引。
华佗不仅自己是导引的践行者,还将医疗导引中的仿生动作进行改编、简化,从而编创出了简单、易操作的五禽戏。
此时的五禽戏,形式上虽已成套,但练法却仍旧保留着医疗导引法针对性强的特点。
华佗明确指出:“体有不快,起作一禽之戏,怡而汗出。因以著粉,身体轻便而欲食。”
也就是说,五禽戏并不需要一次练全套,而是根据需要,选一两个动作,练到身体微微出汗,心情舒畅就可以了。
他在著作《抱朴子?内篇》中,特别介绍过五禽戏,称“有吴普者,从华佗受五禽之戏,以代导引顶盛体育官方网站,犹得百岁”。
葛洪通过深入的实践,还对导引做出了一个总结式论述——“导引疗未患之疾,通不和之气,实养生之大律,祛疾之玄术矣。”
医家如孙思邈、张锐、李东垣、李时珍等,文人如苏东坡、朱熹、金元四大家、王阳明、朱权(朱元璋之子,明朝宁献王)等,都是导引法的践行者。
比如“药王”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?养性?按摩》中记载的“天竺国按摩法”和道教的“老子按摩法”、南宋的八段锦等。
至明代,出现了养生导引学的高峰——《万寿仙书》。书中记载了八段锦、六字诀、五禽戏等简单易学、广受欢迎的导引法。
清代以后,受历史原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,导引法在官方层面逐渐被冷落,甚至连官方编撰的医药典籍中,也只字不提。
清末洋务运动时期,天津水师学堂引入一种类似体操的西洋锻炼法,命名为“泰西易筋经”。
泰西,即为极西之地,意指欧洲。用“易筋经”作类比命名,可见当时易筋经是家喻户晓、耳熟能详的。
至于原因,或许是因为导引需要高度自主、自律和坚持练习,而真正能做到的人,实在寥寥。
无论是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,还是在大众养生保健方面的推广,导引都开始重新焕发生机。
导引不拘其形。只要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,把握了三因制宜原则,一举一动皆为导引。
治疗膝关节痛的导引方,出自汉代《引书》。不仅能治膝痛,普通人保健和预防膝关节损伤也能用。
具体操作:站在垫子上,上身保持正直,一条腿支撑站直,另一条腿悬空前后摆动。
提示:支撑腿一侧的手,可扶在固定的杆子或墙壁上,以保持整个身体的平衡和稳定;腿摆动的幅度由小到大,量力而为。
锻炼频次:膝关节疼痛者,每天每条腿甩1000次,初习者可分多次完成。膝关节保健,则每天每条腿甩200次即可。
Copyright © 2012-2024 sport智库科普-顶盛体育·(中国)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
ICP备案编号:粤ICP备569865986号-1
电话:http://chinaleo.com 地址: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增埗塘边村庵前街5号
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